
在云南腾冲县城西南方,有一座庄严肃穆的陵园静静矗立。作为全国最早建成的烈士陵园,这里不仅是滇缅战区规模最大、保存最完好的抗战纪念地,更是一处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——这就是闻名中外的滇西抗战纪念馆,腾冲国殇墓园。
走进墓园,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排列整齐的3346块小石碑,它们如同整装待发的士兵,依然保持着战斗序列。这些石碑代表着在最后攻坚战中牺牲的3000名中国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战士,连同其他长眠于此的8000余名英烈,共同守护着这片他们用生命捍卫的土地。
在墓园最低洼处,一个特殊的圆形墓穴格外引人注目。这里埋葬着三名日军军官:第五十六师团第一四八联队长藏重康美大佐、代理联队长太田正文大尉和桑弘大尉。他们的尸体被反绑成跪姿,面朝满山的中国军人墓地。墓前立着一块长方形石碑,上面刻着李根源亲笔题写的倭塚二字,无声地诉说着侵略者最终的可耻下场。
展开剩余81%时间回溯到1944年5月11日那个不平凡的夜晚。在总司令霍揆章的指挥下,中国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借着夜色掩护,仅用十个小时就成功横渡怒江。这场军事行动不仅策应了缅北战场的盟军作战,更拉开了滇西反攻战役的序幕。
远征军将士们面临的第一个挑战就是易守难攻的高黎贡山。日军在海拔3200多米的高地上构筑了坚固的防御工事,形成了一道道难以逾越的屏障。时值雨季,远征军将士们不仅要忍受恶劣的天气,还要克服物资匮乏的困难。但在当地民众的全力支持下,他们仅用41天就攻克了所有高地,先后与敌军激战40余次,歼敌1000多人。
高黎贡山战役的胜利只是开始。经过短暂休整后,远征军于6月27日对腾冲城郊的日军据点发起猛攻。8月2日,第五十四军从四个方向同时进攻,打响了收复腾冲的决战。这座千年古城城墙高大,日军又苦心经营防御工事两年之久,城内壕沟纵横,暗堡密布。面对3800名装备精良的守军,我军进攻一度受阻。
关键时刻,盟军飞机对日军工事进行了精准轰炸。远征军抓住战机,从城墙缺口突入城内,与日军展开了惨烈的巷战。据《腾冲国殇墓园建设始末》记载,当时甚至有当地民众成群结队地跟在部队后面观战,这种军民同仇敌忾的场景极大地鼓舞了士气。
经过44个昼夜的浴血奋战,远征军终于在9月14日光复腾冲。这场战役历时4个多月,大小战斗80余次,共击毙日军6000余人,其中包括藏重康美大佐等100多名军官。但我军也付出了惨重代价,近万名将士壮烈牺牲,493名军官血洒疆场,另有6400多名腾冲军民为抗战献出了生命。
为纪念这些为国捐躯的英雄,1944年11月16日,腾冲阵亡将士纪念建筑委员会正式成立。在资金极度紧张的情况下,通过社会募捐和没收敌产等方式筹集了7500万元建设经费。1945年1月15日,国殇墓园正式动工,其建筑布局仿照中山陵,由李根源根据楚辞》命名为国殇,寓意为国牺牲的忠烈永垂不朽。
1945年7月7日,在卢沟桥事变八周年之际,国殇墓园举行了盛大的落成仪式。据记载,腾冲全城提前五天就开始斋戒素食,以最虔诚的方式祭奠英灵。公祭当天,各界人士从四面八方赶来,敬献的花圈、挽联不计其数。李根源还提议将9月14日腾冲光复日定为重光节,让后人永远铭记这段历史。
如今的国殇墓园内,苍松翠柏掩映着忠烈祠。祠内悬挂着孙中山先生遗像和天下为公的匾额,两侧墙壁上镌刻着阵亡将士名录和爱国人士的挽诗。1996年,这里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多年来,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各界人士纷纷前来祭拜。2007年,台湾新党主席郁慕明在参访后动情地说:这是一个值得记忆的悲情的地方,我怎么笑得出来!
2018年,中国国民党前主席洪秀柱在参观倭塚时愤慨地表示:让他们在这边谢罪!她在留言簿上写下的中华忠烈正气浩然八个大字,道出了所有中华儿女的心声。
墓园内的《腾冲抗战》展览用101块展板、290张照片和百余件实物,真实再现了那段血与火的历史。每一件展品都在无声地诉说着日本侵略者的暴行,也彰显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。
站在新的历史节点回望,国殇墓园不仅是一座纪念丰碑,更是一面映照历史的明镜。它提醒着我们:和平来之不易,唯有铭记历史,才能更好地开创未来。正如墓园中郁郁葱葱的松柏,抗战精神也将永远长青,激励着一代代中国人砥砺前行。
发布于:天津市启泰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